焊接工人在日常完成焊接作業(yè)時(shí),每個(gè)人的焊接技術(shù)、手法不同焊接出來(lái)的焊口品質(zhì)也不同,焊接質(zhì)量好壞主要取決于焊接材料、坡口形式、焊接方法、熱處理和焊工技術(shù)等。
焊接的影響因素:
1、在焊接方法中,平焊比較容易,立焊、橫焊次之,仰焊比較困難。施焊中應盡可能轉動(dòng)管子,以平焊施焊。
2、對管壁厚度<6mm的管子可焊兩層;對管壁厚度>6mm的管子應焊三層以上。焊層之間要很好清理,將飛濺熔滴、焊渣除凈;各層接頭應相互錯開(kāi);最后的表層焊接應避免大電流,以防止咬邊;一個(gè)焊口應一次焊完,中途不宜停焊。
3、為減小焊接應力和變形,應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和順序。
焊接前后的熱處理
1、焊前預熱:其作用在于減小焊縫金屬與母材間的溫差,即提高焊接接頭初始溫度,從而減少收縮應力,防止裂紋,有利排氣排渣。在焊接重要結構、厚壁管、塑性差及淬硬傾向很強的管道時(shí),一般應進(jìn)行預熱。管道采用局部預熱,其長(cháng)度為焊口中心兩側各3倍壁厚以上;對于有淬硬傾向或易產(chǎn)生延伸裂紋的管道,兩側各為100mm以上。
2、焊接后的熱處理:其作用在于能夠改善焊縫的金相組織,消除殘余應力,提高焊縫韌性,保證強度。一般管道采用局部焊后熱處理,其長(cháng)度為焊口中心兩側各3倍焊縫寬度以上。
?、偌訜崴俾?。升溫至300℃后,加熱速率應≤220x25.4÷s℃/h,且≤220℃/h,s為壁厚(mm)。
?、诤銣貢r(shí)間。碳素鋼每毫米壁厚為2~2.5min;合金鋼每毫米壁厚為3min,且≥30min。
?、劾鋮s速率。恒溫后的降溫速率應≤275x25.4÷s℃/h,且≤275℃/h;300℃以下自然冷卻。
焊后熱處理一般應在焊后及時(shí)進(jìn)行。熱處理后如有返修,則返修后應重新熱處理。